太阳集团3143环境考古团队马敏敏和董广辉教授联合厦门大学、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湖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在Science Bulletin2024年第1期合作发表了题为“Forager-farmer transition at the crossroads of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4900 years ago”的研究成果。该项研究通过多学科证据,深度揭示了东亚与东南亚枢纽地区——云南中部史前生存策略从狩猎采集向农业转型的过程,将粟黍传入云南的时间推前至约距今4900年,暗示粟黍最早可能由云南中部传播到东南亚,而且云南古代人群在农业出现前后有不同的生物适应。
东亚农业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群沿青藏高原东缘向南扩张的时间和路径还不清楚。农业扩散会影响人群生活方式的变化,比如从狩猎采集向农业转型,人群食谱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因此,人群食物结构变化为探索农业扩张及其影响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农业出现后,人群受到的环境压力显著变化,生理健康可能发生变化。但是农业发生前后,人群代谢和免疫方面发生变化的直接证据匮乏。同位素和古蛋白质组分析为探索史前人群饮食和健康变化提供了强大的分析工具。
云南中部是东亚与东南亚交流的枢纽,骨骼在酸性红壤环境中容易降解,因此中国西南地区直接的人群饮食证据很少。云南中部兴义遗址出土的距今约7000至3300年的动植物和人骨遗存为了解这个地区的从狩猎采集到农业转型的过程以及人群生理健康变化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和机会(图1)。
图1兴义遗址发掘和采样照片(云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研究团队通过大量地对兴义遗址人和动植物遗存进行碳十四测年,植物大遗存、牙结石微体植物遗存、多同位素(C/N/Sr/O)和古蛋白质组分析,发现,从野生食物到农业饮食模式的转变早在距今约4900年就已经开始。兴义先民距今约4900年开始食用粟黍,这一发现更新了粟黍扩散到云南的最早时间,并为东亚农业向东南亚扩散的假设路径之一提供了关键证据(图2)。研究团队还发现,自中全新世以来,兴义遗址人群的生存策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图3),从狩猎采集为主(约距今7000-5300年)到初始农业(距今4900-4300年),再到更加集约化的农业(距今3800-3300年)。
图2新石器晚期-青铜时代粟黍在青藏高原东缘和东南亚地区的分布(左图)和粟黍沿青藏高原东缘的南向传播(右图)
从狩猎采集如何向农业转型过程中,古人是如何适应环境的?研究团队使用PCT-SWATH高通量蛋白组学技术一次性鉴定几百到数千类蛋白质,发现古人骨骼的蛋白质组图谱与同位素鉴别的食谱所反映的人群分类模式一致,古代人群在农业出现前后代谢和免疫方面的蛋白质表达存在显著差异,为新石器化过程中的人类适应提供了直接的生物学证据(图3)。
图3兴义遗址生存策略三阶段模式变化(左图)与农业出现前后人群代谢和免疫蛋白质方面的显著差异(右图)
原文信息:Ma Minmin, Lu Minxia, Sun Rui, Zhu Zhonghua, Fuller Dorian Q., Guo Jianxin, He Guanglin, Yang Xiaomin, Tan Lingling, Lu Yongxiu, Dong Jiajia, Liu Ruiliang, Yang Jishuai, Li Bo, Guo Tiannan, Li Xiaorui, Zhao Dongyue, Zhang Ying, Wang Chuan-Chao, Dong Guanghui. Forager-farmer transition at the crossroads of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4900 years ago. Science Bulletin, 2024, 69(1): 103-113
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3.10.015